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持续强势!这种化工原料两天涨超10%!

持续强势!这种化工原料两天涨超10%

时间:2025-07-07 16:04:15 来源:打抱不平网 作者:娱乐 阅读:317次

炒股就看,持续超权威,强势专业,种化及时,工原全面,料两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天涨

来源:上海证券报 

继前一日大涨6.71%后,持续超PTA(精对二苯甲酸)主力合约价今天继续大幅拉涨,强势一度冲上7400元/吨,种化涨超4.6%,工原价格创下2018年10月以来新高。料两至此,天涨PTA期货价格短短两天已涨逾10%。持续超

现货方面,强势生意社6月6日数据显示,种化PTA参考价为7152.18元/吨,较年初涨幅高达43.04%。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PTA价格强势上涨,主要受原料原油价格向上突破、PTA的直接原料PX(对二甲苯)价格走高、PTA的供应集中度提升和国内经济复苏带动PTA下游需求回暖这四重因素影响。在成本端的强势支撑下,PTA价格拐点至少等到原油需求达到峰值才可能出现。

原油价格上行形成强势成本支撑

随着俄乌冲突导致的供给收紧和季节出行推动的需求增加,PX-PTA产业链原料——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上周,欧盟27国领导人就俄石油禁运达成协议,从俄罗斯进口的海运原油将在未来6个月内完全停止,而海运供应约占俄罗斯石油进口的三分之二。为顾及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匈牙利,欧盟对通过管道输送的俄罗斯石油不受制裁,但通过管道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的其他欧盟国家已承诺在今年年底前停止购买。由于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之一,有分析指出,上述石油禁令将致全球原油市场趋紧。

另一方面,随着夏季到来,海外步入出行旺季,推动了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油的需求上行。与此同时,伴随着疫情的缓解,中国国内的出行需求也有所提升。

需求的增量促使原油价格保持强势运行。截至发稿时,伦敦布伦特原油连续价格报120.16美元/桶,前一日最高触及121.95美元/桶(日涨幅约为0.17%),创下自3月10日以来的新高。

油价强势给下游PX-PTA产业链带来重要的成本支撑。作为PTA的上游,PX正处于扩产周期,此前相关工厂亏损严重导致工厂大规模减产检修。叠加亚洲和汽油增产导致的产出挤压影响,PX呈现偏紧的供应态势,国内市场价格走强。

金信期货报告指出,6月PTA的加工费呈现“倒V”形态——上半月受上游PX大幅拉涨的影响,PTA加工费受到强烈压制,持续回落,最低触及75元/吨;下半月主力工厂在低加工费背景下加大检修降负荷规模,供应大幅收缩,加工费逐步持稳回升。

下游需求回暖,PTA供不应求

装置方面,生意社数据显示,逸盛海南200万吨PTA装置检修至6月14日重启,宁波台化120万吨PTA装置检修至6月7日重启,扬子石化65万吨/年PTA装置检修自3月起延期至6月重启。据生意社数据,截至6月1日,PTA开工率为67.8%,聚酯开工率为78.38%,江浙织机开工率为58.14%(5月5日数据分别为73.62%、77.16%、56.67%)。较一个月前,PTA开工率稍微下降,而聚酯和江浙织机的开工率呈小幅增长。

下游需求方面,伴随着国内疫情缓解,PTA下游的聚酯库存有望高位回落,后续聚酯开工率将提升。此外,纺织服装需求也在政府促消费系列举措支持下,逐渐走出低谷。相关产销数据显示,5月底涤丝产销比一度高达300%。下游市场的回暖带动PTA直接需求回升。

期货能源化工品研究团队董丹丹分析,支撑PTA价格走强的因素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变,PTA、PX的出口将继续增加,芳烃调油的需求也会延续升势,PTA的成本抬升与汽油消费强势关联在一起。PTA价格的拐点暂未看到,至少需要等到原油需求达到峰值后。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 首届中国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成功举办
  • 爆料:iPhone 15将保留Lightning接口 Pro版才上USB-C
  • 德银预计欧洲央行今年将加息四次,其中两次将加息50基点
  • 灿谷公布2022年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
  • 高盛将向SEC支付400万美元罚款 就ESG基金案达成和解
  • 上海扩大开放下一步:重点在放宽市场准入、离岸贸易等领域
  • 中国5月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1.1%,预估为10.3%
  • 上海:所有援沪医疗队员已全部离沪
推荐内容
  • 中国太保集团董事长孔庆伟:在再保险“国际板”建设的前期将主动发挥头部企业的专业能力
  • 廊坊银行成功发行2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获投资者充分认可
  •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我国水上安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 博时市场点评6月10日:A股集体上行,汽车板块大涨4.93%
  • 中国生物:mRNA猴痘疫苗数据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
  • IPO市场遇冷叠加经济增长放缓 全球投行面临艰难一年